基於一些因素的考量,短時間我也不適合到其他地方上班,加上自己的年紀。如果,某一個時間我要做這件事,那應該就是「現在」了!這可能是在 2022 年回顧時都還沒思考過的情境。於是,我開始了解怎麼創辦一間公司,有哪些程序等,然後也採取了行動。
這段過程我都有做一些相關的紀錄,待後續整理再進行分享。
【持續學習】
無論日子過的是順遂還是艱困,需要時時刻刻讓自己保持學習的習慣,今年有翻到「猶太人的寶典-塔木德」,裡面提到猶太人在小孩子小的時候,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假設,有一天你家裡遇到火災,你應該帶走哪些東西。我印象中,在小學也有一個老師問過這個問題,當初的答案是「護照」,而書上的答案是「知識」。知識放在你的腦袋裡面是別人偷不走的東西,而猶太人認為知識就是財富。所以,持續學習是重要的,並且除了學習之外還需要「實踐」。
回到《學習》這件事情,自己的學習之旅持續地展開,從閱讀、上課及工作轉換等不同面向,持續的學習當中。在這一年,最大的驚奇,應該就是 AI 了。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我自己蠻多時候需要幫客戶規劃系統,轉寫一些相關技術導入的「建置計畫書」。
AI 讓我做這件事情的時間變快了,因為它可以很快地為我產生一些素材。基於這個現象,很多人認為「程式設計師」的工作很快地會被取代。我自己倒是有不同的見解。我認為目前這工具對於你自己是哪個領域的專家可以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其重點就是你自己要判斷內容的「品質」。
你可以把 AI 想像成是你自己聘請的員工,但是不應該把他的產出直接交付。在我自己來看,有些必較細節的部分其實目前是有問題的,或許我就算直接把他產出的結果貼出去也沒有人會覺得奇怪。因為,網路上的錯誤資訊本來就很多,所以大家可能被這些錯誤的資訊引導。然而,如果你是該行的「專家」,你就不應該妥協,應該為品質把關。
再者,思考一件事情,我們到現在都還在思考怎樣做軟體會更好的這件事。不斷地迭代,而這些 AI 的模型,是從既存的大量資料歸納出來的,在可以做更多的推論之前,你能做到的就是到資料搜集的當下最好的程度,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提不出那麼好的「問題」。你想創新,或是大幅度的進展,現在的AI 是輔助工具,而不是銀子彈。
再來,第四季之後,我沒有同事可以差遣了!想做任何事,任何的技術驗證,就是捲起袖子自己來。所以,除了那些技術發展的原理之外,我有更多的時間確認這些技術的細節,也可以思考真的導入會碰到什麼難題。
當然,我現在有一個非常得力的第零號員工《AI》,這使得我做事的效率經量測快了三四倍(還沒到葉問可以打十個的境界)。但,透過一些好的執行方式,確實讓我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
所以,對於學習跟工作來說,我覺得後面一段時間要會的是應用與駕馭「AI」,而不是被 AI 駕馭。
【2023 年閱讀書籍推薦】
「思考的框架」
作者在開篇,提到「教育並沒有幫我們做好迎接世界的準備」,這跟我自己的想法類似。但,並不是說教育本身不重要,而是我們要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只是運用自己學校所學的內容,通常不足以滿足。於是,作者開始探索各種做「決策」的方法,也去念 MBA 學位,期望在求學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獲得如何做「決策」的方法。
後來,在某次考試中,他察覺到就算他在 MBA 的學程中求學,但是卻仍然像小學生一樣,只是從書裡面找答案。畢竟,只要知道書裡面的答案,考試就會及格。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做法,不再是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指定作業上,轉而開始研究一些成功的人士,特別是查理、蒙格。他開始學習「多元思維模型框架」,並將學習心得寫成文章。
這是年初參加「天下年會」的時候在會場上買的書,在一月份看了一下這本書之後,似乎也把今年學習的主題給定義下來「決策」。
「庸才猛抄筆記、人才勤寫心得」
去年我推薦一些同仁去進修,然後回來後跟我分享的時候提到了這本書。但是,他又是一本買不到的書籍。簡單來說,就是他絕版了!不過後來,我還是找到了這本書。
他以「發問」、「思考」、「決策」、「行動」、「感染」及「學習」的活動閉環,來展示其核心的理念。在這本書中,我理解的最重要概念是從消費型學習提升到產出式學習。
一個人一天有 24 小時,這是每個人都不變的資源。如何讓這些時間變得更加有價值,過得充實讓自己成長。書中針對上述六個活動分別提供了一些執行時的指引,告訴你如何實踐,讓自己不斷地成長。
「低谷-贏家與輸家之間的距離」
這本書在前幾年就有出現在腦袋中,基本上他是一本已經絕版的書籍。後來,我在電子書中買到了原文版「The dip」。不過,礙於讀英文的速度,我手上的一些原文書籍閱讀的速度實在是有夠慢。
後來,我無意間找到了這本書。看了一下裡面的內容,其實蠻適合我當下的心境。這本書大概是今年第一季底到第二季看的書。書中提到,我們應該要有能力辨識自己現在面對的是「低谷」還是「懸涯」,如果是低谷就應該堅持下去,而如果是懸涯則是建議儘早止步。
在過去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總是告訴我們「堅持下去,永不放棄」。但,書中有提到「贏家通常懂得適時放棄,而且放棄者未必是輸家」。你可能是找其他的方式來獲取成功。這就是 Do the right thing vs Do the thing right 的差異。
除此之外,它也強調在你需要堅持下去的領域,做到第一之後會享受到的紅利。這與成功的道路上通常很寬敞的原理一樣,因為只有經過低谷的逆境,才可以跳脫這個賽道,到達贏家的路上。
「賽氏企業 - 設計未來組織新模式」
這本書我忘記是從哪邊發現的,但當時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樣的組織是一個比較好的模式。所以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想要了解一下何謂「未來組織新模式」。書中的主人翁其實是企業的第二代,他父親已經讓企業進入某個規模之後才由他開始接手。
在這之間他經歷了許多個困難,也用了許多的方案來改革,整個歷程其實跟我們在談的「敏捷組織」很類似。在這段期間,他面對併購、工會、分拆、簡化組織流程、輪調、績效考核及持續改善等循環。以故事的方式,敘述著這一切的調整以及他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
書中很多概念看起來激勵人心,希望自己可以在這樣的組織中做事。但,沒有真的去實踐,無法理解這樣的組織會遭遇的問題以及如何排除,也希望有一日自己可以建立這樣的組織。於是,我也開始了一些嘗試。
「5000 天後的世界」
凱文、凱利是一個科技的預言家,他深入觀察科技發展的趨勢,並且傾聽科技,了解未來。書中提到的觀點,科技的發展有 51% 是好的,49 % 是壞的。經過長時間的洗禮,最終好的影響將大於壞的影響。
在書中,針對資訊科技、生物科技等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都值得我們去關注,在未來無論是投資或創業,這些都可能成為趨勢。或許,我們可能不容易成為該領域的最大贏家,例如:Microsoft、Google或是Facebook 等。但是,一個大平台的興起,將帶來成千上萬個小贏家。觀察這些趨勢,可以讓自己了解科技未來的走向,也為自己提供一些指引的道路。
「逆思維」
這本書翻開的第一頁就寫著「來自全世界的最高讚譽!」,他目前有分成兩種封面版本販售。會知道這件事是因為有一位同事說他有看這本書,我說就是那本「黑」色的?他回我是白色的吧!後來,我才知道他有兩個流通的封面。
他的英文書名叫做 Think Again,就是要我們再一次思考的意思。其實,「逆思維」一開始我是連結到查理、蒙格的思維模式「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我就一輩子都不要去那個地方」。
書中舉了許多的小故事,告訴我們重新思考的重要。例如:我們經常用「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來比喻我們要反應環境的變化,否則就像那隻青蛙一樣被煮熟了。但,有人去做了實驗,首先大家認為青蛙丟到滾燙的水中,會馬上跳走。可是,該實驗的結果顯示因為水溫太高,青蛙的肌肉組織遭到破壞,就直接當場斃命了。
在另外一方面,當青蛙在逐漸加熱的水中,開始感到不適的時候,他就跳走了。這些顯然與我們既有的認知有所不同,所以面對一件事,我們可以用多個面向來思考這件事。
有時候,我們所知道的所堅持的不一定是事實。所以保持開放的心態,讓自己不斷地思考,不斷懷疑不斷的證明才是一條求真求知的道路。如同先前「低谷」與「懸涯」的判斷,我們總是覺得那條路行得通才會往前走。但是,逆思維這本書讓我知道需要不斷地省思,運用數據跟執行的結果來驗證我們自身的假設。
「部落-一呼百應的力量」
這本書是一本談「影響力」與「領導力」的書籍,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年資或是本身的權力使得我們大多是透過權勢來「命令」他人,而不是發揮自身影響力來影響其他人。
部落本身指的是自身的「領域」或是「能力圈」,如何在自己的「能力圈」中以身作則,做到領導者的地位。聚眾成事的力量,就是「部落領導學」。因為網際網路的盛行,現在形成一個部落不再像以前一樣有地域的局限性。我們可以透過發表自己的意見凝聚網路上的任何人,形成一個部落,只要你願意開始行動。
最特別的是,這本書的「最後一件事」,假設我們有從這本書上得到任何的東西,不仿考慮將這本書給別人,請他們讀一讀,請他們考慮成為領導者。這是一種不一樣又新穎的傳播概念。
「決策思考-一種稀有又精湛的心智工作原則」
這本書主要帶給我幾個概念,第一是策略不等於營運。策略是去發掘最重要的事,而營運主要是在改善短期的效率。策略思考是一種主觀的心智觀點,每個人都有策略,無關好壞,只在於自己掌握資訊的多寡。
書中以魔球、哥倫布發現新大陸、IBM 的轉型來說明策略的模糊性以及科學性。從這本書的觀點,策略是用於「改變事業」,而營運則是用於「經營事業」。而一個好的點子從初期發展到完全實現效益,中間會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如同許多科技的產出到實現經濟規模都要十年以上的沈澱。
當然,隨著世界的變遷,這些速度可能越來越快。書中舉了許多的案例,說明策略的本質,讓我們細心觀察身邊的微弱信號。策略通常具備模糊性與不確定性,要能夠有所察覺並逐步得頗析是相當消耗腦力的工作。而人們通常不喜歡這樣做,於是更常使用的是「慣性」的沿用長期以來的做事方法,也就是落入營運思考的慣性。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目前的工作模式,倒底始在處理「改變事業」的策略思考,或是增進效率的「營運思考」。我自己認為,如果沒把這兩件事情釐清楚的,可以看一下本書了解兩者的差異,並協助自己建立對應的思維模式。
「點子就是一直來」
這本書是之前看過「點子都是偷來的」與「點子就要秀出來」的下一冊。會買下這本書,是因為前兩本看完感覺還不錯。雖然,這本書是「藝術」從業人員所寫。但是,很多觀念其實我自己認為相當受用。
打開這本書的第一個觀念,如果你想要讀一本有關於 X 的書,那你就會去尋找相關資訊。如果有這樣的書籍,那麼就去讀它吧!如果你找不到,那就自己寫一本。光這個概念,就讓人覺得充滿行動力。所以,當你覺得缺少些什麼,那們就動作吧。
這本書要我們把握當下「讓我們盡力一次過好一天就行了」,也帶有自律ˇ的要求「按表操課」。當我們怎樣過每一天,就必然會怎樣地過自己的人生。在書中,他有許多的名言跟作法,如同書名一般,只要我們堅持執行,不斷地去做就可以讓我們的點子一直湧現。
「12 週做完一年工作」
這本書是最近看到,標題很嚇人,內容很實在。看了之後,會想樣 Agile 、 OKR 等相關的知識融合在一起的一個執行手冊。過去,我們制定年度計畫的時候通常以一整年的維度來進行評估。
因為一年的週期太長,經常使得人們進入一個拖延症的狀態。根據研究,12 週看起來是一個不長不短的週期,特別適合用來檢視目標的執行狀況。這與 OKR 的理論不謀而和。
透過更頻繁地檢視自己執行的狀況,及早的進行修正,讓我們隨時保持在一個強度之上。而不是每年到了年底再來做最後的衝刺。藉此,來提昇自己的績效。本書以「打造願景」、「制定計畫」、「追蹤管理」、「評量成效」與「時間分配」等幾個主題來讓整件事落地。一年 12 週,其實已經有官方網站與相關推廣課程,協助我們改善自身的效率。
【新的一年】
再來的工作,就進入一個新的模式,在這段時間,我將不再像之前擁有的資源那麼豐沛。從現在起,要專注的是不是跟從潮流,而是進行有價值的活動。透過這些活動建立新的工作團隊。
新一年的目標,就是能扎實的做好手邊的工作,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奠定新團隊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