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1, 2025

BTS 0-61 打穿課程 (2023 版本) - 原萃



在 2022 年,我有參加過一次「打穿課程」,那三天,就像被丟進真實世界的縮影。

我們被要求在 72 小時內打造一個能上線的產品,同時還要應對「市場需求」這種真實壓力。

每兩小時一個 Sprint,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


過程中我體驗,這門課真正要教的,不是流程、不是工具,而是——

你在未知情境中學習的速度與韌性。


作為一個單位的主管,當然就很自然地要推薦同仁也能體驗一下這種全神關注,高強度的實戰經驗。(然後在 2023 年因為機緣巧合下,我跑去「複訓」,主要是因為推坑同事,後來人數不足只好自己補上了)!


為什麼會推薦這門課?

一開始,是因為接觸了很多「敏捷」的課程,很多人把重點放在哪些「會議」與「程序」卻很少談執行的「成果』。


有了第一次上課的經驗,我們要在三天內被聚集起來一起打造一個 End to End 的產品 (你也可以想像是黑客松),但中間多了很多「無情 (有趣)」的試煉。過程中不是只有做,你會遇到困難的!你怎麼在一邊面對困難,一邊又要產出的過程中保持穩定。


所以,它這門課不只是黑客松,更是我們日常執行專案任務或是產品任務的縮影,許多的環節都令我們省思。如果,你想讓你口中的「敏捷開發」不再只是一個口號,你想讓團隊體驗一下「凝聚力」,那麼來玩一次會比「聽說」會有更多的體驗。


《做任何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我現在會什麼,而是碰到一個未知問題的「學習力」》


這門課,你將會面對的是「脫離你的舒適圈」,從不熟悉的技術、不熟悉的業務領域開始出發!所以,我才會說「學習力」是事情的根本。


《要做什麼之前 先不做什麼》


課程開始前一週有一個 Homework,但是大家都在上班根本沒時間好好處理這些 Homework!

所以,哪些需要「做」哪些先跳過就變成自己的選擇,也決定到現場之後我們是否足以面對後續的挑戰。


如何在最短時間「學會」最關鍵的技能,然後在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價值。


關鍵在於辨識,什麼叫「打穿」,最後你要怎麼做生意?


AI 是否可以加速你學習? (2023 年底 ChatGpt 開始被廣泛討論與應用)!


《團隊成員》


在啟程之前,你會需要夥伴,因為這個是我自己推坑的夥伴,所以我們各自有著不同擅長的事物,彼此互補。就像敏捷裡面跟你講要 Cross Function Team 的概念一樣,但我們也不是 18 班武藝俱全,所以只有待啟程後再來加強我們的能力。


《Product Backlog


課程一定會有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執行的計劃,所以大家一開始當然就是要建立 Product Backlog。商業領域我們不熟悉,但好在有 ChatGpt 它幫我們寫了好多的 User Stories。


Product Owner 會不會被 AI 取代?我想應該不會,因為重點是在商業上的決策判斷而不是寫出來的這堆 User Stories。但,這工具可以加速 Product Owner 的探索與決策應該是「必然」的。


《Sprint》


我們有三天的時間,安排約 8 ~ 9 個 Sprint!所以你平均兩個小時是一個 Sprint 的週期。

這代表什麼?團隊必須要在兩小時內「端出牛肉」... 這是極限挑戰了吧!


Time Box 的壓力讓大家都卯足全力地在產出。


《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闆的一句話》


出來混的,總是會遇到麻煩!如果你的產品不上線,那永遠可以躲在後面慢慢研發!那如果你很順利,在 Sprint 1 推出了產品 ....。


除了開發的工作外,你將開始負擔「維運」的工作,這是 ChatGpt 也不會跟你講的情境,你的 Backlog 將開始有計劃外的事情發生。


《商業策略》


   1. 你打穿了嗎?可以開始做生意了嗎?

   2. 你的商業目標是什麼?還是你只是個執行者?

   3. 有目標,你要如何量測?


   現場有四組,每一組到底是在做什麼生意?


   雖然背景題目一樣,但不同公司策略就不同,搞清楚自己的生意是什麼!


    始於技術、穿透商業、終於技術,解決你商業上的攔路虎!


 《穀倉效應》


      如果你任職於大型組織,大多數的時間你需要跟其他部門尋求幫忙與協助,但很少得到正面的回應。


      想辦法成為梳型人才,破除組織內的穀倉效應!

       

       過去,我們常常談的是《T》型人才,指的是有一個自己擅長的領域,然後,後來就開始討論《Pi》型人才,指的就是有兩個以上的專長在打穿的課程中,我們介紹的是《梳》型人才!


《行銷》

       

      有了產品,你怎麼推廣,獲得客戶的渠道是什麼?留客的策略是什麼?

       你不是專案經理、你不是工程師 .... 我們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想法 -> 實驗 -> 數據 -> 行動。


 《Remix - 破圈》

        

        生意在做了一段時間後總會有一個突破不了的坎,如何透過「破圈」來持續保持增長。 

        把不同的概念整合在一起,找到其他擴張的路線。


         回到本質性的問題:你到底是在做什麼生意? (核心價值是什麼)


   【三天戰鬥營 - 同組的心得】


     1.     如果我們上班可以維持這樣的產能,效率應該會相當驚人!

     2.    好久沒有這種專注而熱血沸騰的感覺  

     3.    第三天課程結束後,組員晚上開始覺得空虛 (想找點事做做)

     4.     AI 之後,各組的生產力大增,看著趨勢,我們要持續成長,善用這些工具!



    【自己的體悟】    

    兩梯次的差別: AI 正在改變世界,他強化了工程師的生產力或是一般人的實作能力。

    你所不知道的是,AI 的生產力可能也在剝削你的「創意」,有時候創意是因為達不成某個目標而衍生出來的「靈光一閃」,但當你可以一直工作下去,你將陷入細節。 (有自覺得適時抽離或許是一件好事)!

    三天內打造一個完整產品、面對現實挑戰、練習團隊學習力——這不是黑客松,而是一次讓你重新認識「敏捷」的實戰體驗。

    打穿課程讓我看見團隊的凝聚力,也讓我重新定義「敏捷」。它不是會議,也不是文件,而是一種「面對真實挑戰的行動力」。

 

沒有留言: